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12月18日“扶贫不是说给钱就好,而是要扶持当地找到可持续发展的产业,林业扶贫就把我们扶对了路。”黔东南州榕江县万亩林场场长彭竹音说。借助林业扶贫,万亩林场建起了5100多亩脐橙基地。
1997年,职工月工资不足百元;如今,职工月工资平均为1700元。黔东南州山峦重叠、沟壑纵横,是我国28个重点林区之一,人均林地面积7亩,是人均耕地面积的10倍。做好7亩林地的文章,成为黔东南摆脱贫困的希望所在。1994年,国家林业局组织考察团,撰写了《发展林业产业,加速脱贫致富的考察报告》,提出到2010年,黔东南州林业产值达到43亿元,林业产业从经济效益上再创一个黔东南。
这个考察报告为黔东南州林业从绿化篇转入产业篇鸣响了前奏。从江的椪柑、榕江的脐橙、台江的金秋梨、雷山的杨梅……一个个品牌崛起,成为县域经济的亮点、山区农民的摇钱树。
雷山县在积极实施天然林保护等林业重点工程的同时,大力发展杨梅、茶叶等经济与生态兼用树种,既绿了荒山又富了农民。在国家林业局扶贫干部的帮助下,雷公山成功申报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,去年,游客达到21.6万人次,旅游收入4255万元,还被中央电视台评为中国十大最好玩的地方之一。在国家林业局和贵州省林业厅的支持下,黔东南州九万大山地区先后建立了3个国家森林公园和5个省级森林公园,去年,全州旅游总收入达到48亿元,有力地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。
黎平县龙额乡利用九万大山造林绿化项目,发展罗汉果1790亩,惠及462户、1620村民,种植户年收入由此前的1250元提高到1.07万元。在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,黔东南州九万大山地区加大林业产业结构调整,突出主导产业,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。截至2006年,全州已发展优质高效经果林206.4万亩,建成优质笋竹基地45万亩、特色中药材基地10万亩、优质茶叶基地8万多亩。
黔东南州曾依靠丰富的森林资源,长期以出售原木为主,林产品加工水平落后。实施天保工程后,商品材指标大幅调减,扼住了地方财政和林农收入来源。实施林业扶贫后,全州由过去以木材生产为主向多种经营转变,林业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,森林资源优势开始转变为经济优势。1998年,在扶贫干部的协调下,当时已经全面停产的凯里木材厂争取到2800万元技术改造专项贷款,建起了贵州省第一条1.5万立方米中密度纤维板生产线,至今产品仍然保持供不应求的局面,去年实现产值3000多万元,解决了职工的就业问题和离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问题。
榕江县对外招商引资8200多万元,兴建了14家木竹精深加工企业,年加工能力达到25万立方米。生产的细木工板等产品销往全国,部分产品还出口到英、美、德、日等国家,年创税800多万元。截至去年,全州已有森工企业近300家,林业产值达28.8亿元,比2001年的3.02亿元增长了7.8倍。林业经济效益逐年增长、林业在地方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。
1986年,丹寨县的林业产值为120万元,林业提供财政收入仅7万元;到2006年,丹寨县林业产值已达6332万元,林业提供的财政收入达330万元,占当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的15.7%,今年底,预计这一比例将突破40%。林业扶贫带来的产业发展,最终将实惠落到了农民手里。坐在雷山西江的农家乐“苗寨人家”,时不时地会听见门口传来的迎宾苗歌,一拨拨的客人让女主人周英忙得不亦乐乎,“作家余秋雨还来过我们这儿呢。”她说,仅今年1月~9月,“苗寨人家”已经收入8万元。
据统计,全州九万大山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7年的329元增加到去年的1842元,农村贫困人口从1987年的230万人减少到去年的35.58万人。通过林业扶贫,黔东南州州九万大山地区农民的产业发展道路越走越宽。
本文来源: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-www.niselbits.com